全新解讀《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結合佛學及教練,幫助你真正成為有錢人!

 

重點摘要

 #1《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透過17個信念,改變你的行為,進而獲得有錢人的結果!

#2 登山時,整段旅程都是人生、都在爬山;同樣的,踏上成為有錢人的旅程,你就是個有錢人!

#3 無論是佛學、教練或《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這本書,講的都是萬物唯心造。從你的內在開始調整,改變絕對發生!

 

影片版

P.S. 此文章僅作重點摘錄。若想知道更多細節,歡迎點擊下方影片觀看!

財務教練Terry如何踏上教練之路?

 

最剛開始其實是從「教練」開始創業,教練創業的過程中,遇到一個瓶頸:如果成為什麼都聊的教練,大家反而會不知道教練可以怎麼幫助到他。因此,Terry決定結合自己輔大經濟系及過去的金融背景,結合教練技巧,幫助大家透過財務諮詢能夠幫助每一位遇見的人改善財務狀況及生命!

 

財務教練Terry怎麼看待教練?

 

教練重要的幫助是:看清自己的內在。
而內在有深淺之分、更深深的內在,會關乎情緒、身份認同或者信念

舉例:

當我說出:「我覺得你很醜耶!你會有什麼情緒呢?」「是受傷?還是生氣?」

不是每一個人聽到這句話都會有一樣的情緒。
而關於你的事情是什麼?為什麼會有另你生氣或受傷的情緒呢?

 

教練做的就是透過對話,了解情緒背後的真正內在。

 

|參考文章:什麼是教練?跟健身教練、心理諮商,有什麼不同?

 

《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幫助你覺察有錢人的信念是什麼

 

回到《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這本書,就是針對有錢人跟窮人的信念在想什麼去做解釋跟區分!
幫助你看到:你有錢沒錢、不是因為你有錢沒錢,而是因為你有什麼信念,導致你不敢讓自己有錢?

 

實際案例:如何透過教練技巧結合《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助你成為有錢人

 

就財務教練Terry這3個月諮詢的故事發現:大部分的人擁有《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裡提到的窮人的思維,容易覺得沒有主控權。但如果是有錢人的話,反而會去想:「自己能創造什麼?」。

教練的過程中也發現:其實很多人是故意讓自己成為窮人的!

你可能會想:「怎麼可能??有誰會想要故意讓自己變窮?是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我逼不得已呀!誰不想變有錢呢?」

Terry教練近一步解釋道:「這就是很多人的窮人思維。如果持續相信事情落在我身上,那我只能被動等待。但是,有錢人是儘管事情發生在我身上,但我還是可以做些什麼的!我能掌握好我可以控制的!」

 

為什麼會選擇刻意接受窮人思維?

 

Terry教練近一步解釋道:
「對你一定是有好處的」
「可能的好處是,你就不用花那麼多力氣去努力?你就可以有責怪的對象?…每個人的原因不同。」
「而教練就是在幫助你去發掘自己的好處!」

 

我現在有沒有錢、可以決定未來有沒有錢嗎?

 

你可能會想:「有錢人能說得那麼輕鬆,是因為他們有資源呀!」

「對啊!難易度來說,確實啊!有資源的人比較容易成為有錢人。」

但我們可以來做個區分:「我現在有沒有錢、可以決定未來有沒有錢嗎?」Terry教練緊接著問道。

「有資源的人容易成為有錢人,但不代表窮人沒資源無法成為有錢人啊!」
「當你開始意識到自己是有可能的,下一步你就可以開始思考:我能改變什麼、我不能改變什麼?然後才能知道下一步,該怎麼成為有錢人?」

「 嗯嗯!所以財務教練在做的,其實就是透過這樣的對話,幫助我了解我現有資源下,該如何一步步成為有錢人啊!」我又對財務教練怎麼協助我,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

 

|參考活動:教練諮詢頁面

 

在《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就裡面有17個有錢人的信念,我們可以去調整跟學習。 
而教練結合有《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就是希望你拿回主動權。
否則,如果習慣覺得自己只能被動。 就算17個有錢人的秘密在你面前,你仍然會覺得不屬於自己!

《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如何跟佛學結合?

佛學其實跟教練一樣,是一種哲學

 

最剛開始是因為《為什麼佛學是真的》這本書,幫助我了解,原來佛學跟佛教是不同的!佛學是一種哲學、而佛教一個是宗教。

「又更近一步了解發現佛學這個哲學後,我發現跟教練其實很像呢!」

「佛學講的是五蘊皆空。『五蘊』就是在講你的感受,你如何接受外在訊息、你收到訊息作何反應、有什麼情緒,這些都是「空」的!每一個人給予的反應都會不同。沒有固定形式的回應、所有的框架都不一樣,而這就跟教練強調的中立是一樣的!」

 

《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與佛學的結合

 

回到《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在我做諮詢跟說讀書會的過程,我發現很多人的狀態是:我擁有什麼、才決定我是怎樣的人!但是根據書裡說的,其實思維是反過來的!

 

|參考活動:每週四晚上7點,私房聽書夜,CEO說好書給你聽

 

你要先有有錢人的思維、才會有有錢人的行為、才有有錢人的結果。
這也就是有錢人的Being, doing, have!

如何實踐有錢人的Being, Doing, Have

 

「身為凡人,好難實踐有錢人的Being, doing, have啊!」
「當還沒擁有的時候,很難去說服自己已經是有錢人啊!更別說要怎樣做出有錢人的行為?」
「如何將佛學、教練跟《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我苦惱地發問。

Terry:「很多人有一個狀況:想把事情做完美。而背後的原因,是因為很在意別人怎麼看待我才完美?」

我問:「喔!就是我還不是有錢人,我就說自己是有錢人,別人會不會笑我?瞧不起我?」

「確實我常常也會有『無法打從心裡』認同自己是有錢人的狀態。但是這會有一個負面循環,當你在意別人的眼光時,你就會習慣地用『結果』來說話,然後也用『結果』來評斷自己。」

「用一個狀況形容:登山時,除非你登到山頂,才敢說自己在爬山。

「你可以說你在爬山,只是你現在還沒爬到山頂;所以類比到有錢人一樣,你可以說你是有錢人,只是這一刻還沒有錢!」

 

就算你登到山頂、成為有錢人了!那又如何呢?

 

「喔喔!這形容很好耶!!!這讓我想到我過去做直銷的經驗,就算我真的達到了一定的成就,像你說的抵達山頂,但是好像還是覺得很空虛耶!」我想起我之前看《內在驅動力》裡面提到了很多像是麥可喬丹一樣的成功人士,真的賺到很多錢、獲得財富、成為有錢人的人,仍然會在達到後,感到精疲力竭。

「是啊!所以要分清楚你的『目標』跟『目的』」

「舉我自己為例。」

  • Terry教練舉他的目的為例,是:我希望透過1個又1個的人,生活跟財務狀況越來越好
  • 所以目標才會定為:我要幫1000個人做財務諮詢

「但是很多人的狀況是,訂了一個1000個人的目標,讓目標成了數字,少了跟自己使命及願景的關聯。就不停的在佛學中說的『苦』之中徘徊!」

我好像恍然大悟一樣!

「喔~也就是說,很多人會把登頂,也就是成為有錢人的那一瞬間,以為是最重要的、最快樂的時刻。但是其實整個爬山即成為有錢人的過程才是我們真正的人生。當我們不再執著於山頂的一點,我們便更能享受整段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