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下篇-冰山理論的4個應對姿態及6層內在含義

上篇文章介紹了如果想要更深入了解自己,建議讀《薩提爾的對話練習》還是《被討厭的勇氣》?

以及將冰山理論分成「冰山上」及「冰山下」做了簡單的介紹。

這篇就要更深入的了解冰山上的4個「應對姿態」及冰山下的6層內心含義拆解,

並運用一些實際生活狀況舉例,幫助你更理解冰山理論與生活的結合。

 

冰山上的四個應對姿態,反應你真正的在乎

幫助你更了解應對姿態的2點

在了解應對姿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2件事情,以幫助我們理解應對姿態。

 

第一點是:應對姿態不是心理測驗、也不是固定型的。

這4種應對姿態並不是像心理測驗或星座一樣,幫助你分辨你是哪一種人、天生個性如何的;

應對姿態只是幫助你了解在遇到壓力的狀況下,你會用哪一個應對姿態做防衛(也就是有點像教練常說的「慣有模式」)。

|參考文章:什麼是教練?與心理諮商有什麼不同?是健身教練嗎?

同時,我們也可以注意:我們在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場景下可能會有不同的應對姿態。
也就是說,應對姿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只是你的慣性而已;
而這種慣性,也沒有所謂的對不對。

你只需要覺察它、了解它為何出現,進而了解原來自己真正在意的事情是什麼即可!

第二點是:最佳狀態是一致性

Terry教練也提到:練習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有一個終極目標,也就是「一致性」。

一致性的意思就是一種選擇在乎自己,也在乎他人的表現(也就是下圖中的右上角)。
 達到一致性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受到平靜喜樂;若是出現言行不一致的狀態,就是一種防衛的表現。

 

圖片引用自【小梨閱讀筆記】

接下來,就讓我們用這個簡單的圖表,來幫助理解4個不一致的應對姿態,各別隱含怎樣的背後想法:

指責型

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

FIRE小編私心認為,這個類型是最好理解的,所以就不在這裡多做解釋啦XD

討好型

忽略自己,在乎他人,在乎情境。

Terry教練也補充道:「討好型通常容易出現在情侶之間。有可能一方是討好型、而另一方式超理智型」。

而討好型,背後可能有「追求他人認同」的想法存在。

打岔型

忽略自己,忽略他人,忽略情境。

當Terry教練提到打岔型時,FIRE小編的腦中便出現了國高中常出現的畫面 — 總有些被排擠的同學跟我聊起他被排擠的故事,同時一直笑。

那時我就覺得很奇怪,明明就是難過的事情,為什麼總是輕描淡寫、或當成笑話呢?

經過Terry教練的講解,我才理解原來打岔型就是為了逃避。為了讓自己好過,或者生存,而選擇忽略所有的感受。

超理智型

忽略自己,忽略他人,在乎情境。

在網路上有一個標題這麼描述著《薩提爾的對話練習》:「真正的溝通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與人連結」,這句話深重我心,也是給理智型最好的提醒。

Terry教練補充道:「理智型有一個缺點:很難達成共識,連跟自己達成共識也很困難。」

而這也正是FIRE小編在學習教練前最大的寫照(沒錯,FIRE小編最容易超理智了 XD ),導致FIRE小編發現,明明道理都對、很有邏輯,怎麼事情就是處理不了呢?

原來,FIRE小編看似明理,實則上忽略了最重要的是人們的感受,因此也吃過很多鱉呢!

而超理智類型的反應,也較容易跟他人爭辯,想盡辦法證明自己是對的!

應對姿態小結

看見自己的應對姿態,是幫助自己了解:啊!原來我遇到了壓力、我是用這樣的方式逃避啊!

而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達到一致性後,感到平靜,並真正的獲得自由、做自在的自己!

接下來,就讓我們透過6層的拆解,更了解自己內在的期待跟渴望,幫助我們了解壓力的來源及如何又溫暖又能直達核心的溝通吧!

冰山下的6層拆解,更了解內在自我

在教練的環境裡,FIRE小編我已經很習慣倒持中立的去理解每個人的情緒,及行為背後的原因跟觀點是什麼。

但在做教練的過程中,卻也常常卡住,覺得:「我了解了觀點了!那然後呢?」

經過Terry教練更近一步的解說後,我才理解為什麼Terry教練為什麼總是能深入被教練者的內心,並給人溫暖的感受。

原來,秘密都藏在《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中的這6層拆解,分別是冰山下的「感受」、「感受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跟「自我」。

感受

在介紹感受時,Terry教練拋出了一個很簡單,確實常被忽略的問題:「你記得你上一次生氣或上一次快樂是什麼時候嗎?會不會一整天工作下來,你發現你今天都沒提過自己的感受呢?」

在做教練的過程,我也驚訝的發現,現在有很多人都習慣的忽略感受(尤其是前面提到容易出現超理性型應對姿態的人)。

長期的忽略感受,就會對情緒越來越無感,也會使自己越來越難理解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麼事情。

感受的感受

情緒跟感受對很多人已經很難懂了,更何況是感受的感受?

Terry用他自己的話語解釋道:「感受的感受,就是你允不允許自己有情緒呢?

「例如,一個孩子如果有『希望自己是個孝順的孩子,而孝順的孩子是不能對爸爸生氣的』這樣的觀點的話,他就會不允許自己對爸爸生氣。也因此,會壓抑自己的生氣,甚至對自己對爸爸生氣,而感到生氣。」

在這裡,「對自己對爸爸生氣感到生氣」就是感受的感受。

而會有感受的感受,通常是因為有特定的觀點,導致言行不一致,或情緒與作為不一致的現象。

觀點

Terry教練做了一個很好的情境模擬:當你去到公共場所,看到有人咳嗽不戴口罩。

有的人會感到生氣,有的人選擇忽略。

那為什麼有的人會生氣呢?

那有可能生氣的人有一個觀點-認為大家都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加上他也相信,不戴口罩就是不負責的行為,便會感到生氣。

而觀點通常是很主觀的,或許是對的,但不一定所有的人都這麼認為。

期待

那為什麼我們會有觀點跟情緒呢?

隱藏在觀點跟情緒背後,都是因為有一種期待。

例如:剛剛因為別人在公共場所不戴口罩的行為感到生氣的人,可能他背後就有一個對美好世界的期待,因此,他希望大家都能共同守護。

Terry教練也提到,這也是他認為《薩提爾的對話練習》總溫暖他心的原因!

當你往更深層的期待去了解,你會發現每一個情緒的背後,其實都存在著一個對「善」的期待。

像是之前Terry教練遇到兩名夥伴的衝突。其中一方遲到了,因此大吵一架。

深入了解到最後,發現他們一方因為重視且相信對方,因此對遲到的夥伴擁有良好的形象有所期待;
另一方則是因為在乎對方,希望對方可以溫柔對待。

最後,當他們都了解彼此是相信自己,並且在乎自己後,反而能夠相擁和解。

渴望

比期待再深入一層的就是渴望。

乍聽之下,很容易跟期待產生混淆,但其實與期待完全不同。

若混淆時,可以根據人類共同對生存的基礎渴望去理解,分別是「渴望被愛」、「被接納」、「生命有意義」、「有價值」、「自由」。

講到了這裡,我跟Terry教練提出了我自己在教練時總會卡在「觀點」的困擾。

經過Terry教練的解說,我才了解:渴望的這一層,才是真正驅動人們行動的深層內在動力,而不是觀點。

所以就算探討出了觀點,也只是了解為什麼我會這麼做,很難真正改變;唯有探討到渴望,才有機會自發性的改變。

自我

Terry教練很誠實的提到:「其實我對『自我』也還在理解。」 所以直接引用了書中的原文,帶領大家一起感受。

「這是最底層的力量,會感受到完整。要觸及自己的感受、承認自己的感受、管理自己的感受。」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就Terry教練讀過不同書籍的理解是:
自我,就是自我接納,無條件接受自己的一切都有原因。
無論過去的自己或現在的自己,都無條件接納,並為自己負責。

Terry教練舉自己為例:「我過去認為我是男生,就應該要很Man、不能哭、不能脆弱。直到自己慢慢修行,慢慢接受自己很軟弱,反而過得更自在、做自己。」

總結

最後,Terry教練再次提醒:練習《薩提爾的對話練習》的終極目標就是獲得一致性。

那怎樣才是做到一致性呢?

Terry教練舉例到,如果是一個達到一致性的主管,他會怎麼對待你呢?

他會給予你適當的關心,同時,他也不懼怕去挑戰你。
例如:如果上班常遲到,他可能會先給予關心,了解是不是家裡有什麼事情?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忙的?
但同時,他也會挑戰你,坦誠地說明對你的期待,指出事實為何,不會因為想要討好或逃避,而選擇避而不談。

|參考文章:【徹底坦率】身為領導最重要的練習,幫助團隊達標|台中線上讀書會

用教練課的用語來說,我想就跟「我很好,你也很好」的觀點很像!

 

🚩 如果大家想更近一步了解《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歡迎參加我們每週四晚上七點的台中線上讀書會-私房聽書夜
因為Terry教練非常喜歡《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將不定期舉辦,並融入他的最新見解!

🚩如果,也想延伸學習跟《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很相近的技能,也歡迎參加每月的卓越領袖課程
👉點擊這裡,看更多卓越領袖的課程內容

 

🚩如果想聽更多薩提爾對話練習的實際案例分析,也可以觀看影片版本,並從1:52:08開始

自我成長課程|私房聽書夜|合一富足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