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預防成為下流老人的2方向 – 自由的代價是保持警戒心

前言

一直以為《下流老人》的議題離我還很遙遠,直到跟海雲教練做了訪談,才提醒我:儘管現在月薪5萬,我們仍可能成為又老又窮又孤獨的下流老人

誠如海雲教練所講,如果我們能儘早意識到並儘早準備,便能更安心地面對!

 

年輕人更該意識到下流老人的存在

💡 自由的代價,是永恆的警戒心。    -From 傑佛遜總統

身爲離退休還有30年以上的30歲青年,我完全能理解就算“知道”下流老人這個議題,卻感到事不關己、很遙遠的心情。有可能你也跟我一樣覺得…我還年輕、我平常就有在認真理財,甚至規劃著財務自由之旅,所以不可能成為下流老人,又或者覺得現在的財務壓力已經夠大,沒有餘裕去管老後生活。經過了解並總結後,其實最大的主因就是壓根不認為自己會成為下流老人,因此事不關己。但這一切卻在看完《下流老人》後,有了180度的轉變…

事實上,因為你還年輕,且想往財務自由之旅做準備,你更應該關注下流老人的議題!

以下整理3點常見「迷思」及「事實」與大家一起分享:為什麼越早注意到下流老人的議題,對你的財務自由之路更健康!

 

迷思1:我有持續在理財,不可能成為下流老人!事實卻是無可避免的社會問題

很多人以為:只要我做好自己的財務規劃,就可以預防老了變成下流老人的困境。然而,作者藤田孝典在書中提到下流老人日增不可避免的4個負面影響,分別是:

  1. 下流老人會影響子女一起崩盤
  2. 價值觀會因下流老人的困境,產生歧視或者不珍視生命
  3. 人人自危導致消費低迷
  4. 為保護自身資產,加速少子化形成

而每一項負面影響,都將因負面循環,例如:隨著下流老人日增,責任期的中年人為避免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境,選擇更不消費及生育的不作為,導致日益嚴峻的社會環境,使得僅做好自我財產的規劃,卻不及大環境改變而遭受波及。

 

迷思2:心存僥倖地想:雖然經濟不富裕,但總會有辦法的!爸媽那代不就是這樣過來嗎?

這其實也是我在更了解下流老人前的迷思,天真地想:既然下流老人是在2015年就被提起,那到我要退休的時刻也歷經了30幾年,相信那時候就會有所變革,不會如作者所說的這麼嚴重。然而,在書中有一句話打醒了我:「或許有人會認為,依照現在的物價水平,儘管孤單一人依靠年金,一個月十五萬(日幣,約當三萬六台幣)也很夠了!但是二十多歲的十五萬,跟你七十歲時的十五萬完全不同。

也就是理財時常說的,要注意通膨的風險。但除了通膨外,書中也有提到:比起現在老年人所擁有的「看不見的優惠」諸如過去因為經濟及雇用環境而有的企業福利或住宅補助等,現在的環境已與從前不同,也會使現有的下流老人趨勢更惡化。

從這句話,我更意識到了變遷快速的現在,若我們沒有時時保持警戒之心,只希望他人替我們做主,卻希望擁有同樣富而喜悅的生活,是遠遠不夠的!

 

迷思3:我賺的夠多,不用擔心!事實上,身在上流更該擔心…

當然,有的人可能賺錢能力更好,因此會更不擔心成為下流老人。書中也列舉了幾個實際諮詢案例。幾乎的下流老人都跟作者表示「我從來沒想過自己需要為了生活而擔心」。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案例中不乏大企業或銀行上班的職員,仍會面臨下流老人的困境。書中舉例到:一名原本收入不錯的銀行員,順利退休、女兒也都出嫁,卻因老後失智,又怕麻煩兒女,才在公園裡被發現已淪為下流老人。

其中一個探討下流老人議題的Podcast更提到:其實本來就是下流的下流老人反而比較能適應,反而是本來可能在上流,因老後一些變故,卻又礙於尊嚴無法向他人求助,等到狀況惡化,真的成為下流老人後,反而更難恢復原先有品質的生活。

 

以下也列舉出5個作家總結可能陷入下流老人的狀況,幫助大家開啟警示雷達,提早預防:

〈模式1〉因為疾病或意外而支付高額醫療費
人生「高齡期」的延長,資產不夠用

〈模式2〉無法入住高齡者照護設施
驚人的老後貧富差距,沒有錢就於法接受像樣的照護,甚至租屋難求

〈模式3〉子女因為工作貧窮或身為繭居族而依靠父母
子女到「黑心企業」任職老家變成「沒有柵欄的監獄」

〈模式4〉不斷增加的熟年離婚
熟年離婚的盲點是如果丈夫一味埋首工作,太太一定會跑掉,生活瑣事無人打理

〈模式5〉罹患失智症,身邊也沒有可依賴的家人
失智症+一人獨居+惡質業者進行詐騙→下流老人

 

預防成為下流老人的2方向

最後,要知道下流老人究竟是什麼,才能知道如何避免成為下流老人。
我認為最簡單的下流老人定義,不單單是錢不夠用而已,而是「沒錢」+「沒人陪」。有錢,沒人陪,至少還可以自給自足或請看護;沒錢,有人陪,那還有人照顧。

而正在看這篇文章,思考著財務自由的你,想必如同我們的財富流教練—白白姐一樣,立志打造一個富而喜悅、充滿生活品質的人生!那兼顧財務及人脈網絡的富足,將是你能免於成為下流老人的最好開始!